行业动态
离焦近视控制好不好,要看视觉质量降多少
近视防控已形成理论体系,包括光学离焦、光照光谱和药物。光学离焦是重要手段,通过佩戴矫正设备实现。离焦量、位置影响防控效果。离焦是像差表现,降低视网膜成像质量可提高防控效果,但可能引发视觉困扰。
小小的房子
近视防控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归纳起来可以有光学离焦、光照光谱和药物三大方向。
其中光学离焦是基本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因为只有佩戴了光学矫正才能让孩子视力清晰。
周边离焦与控制效果
周边离焦已经成了光学防控的代名词,无论是ok镜、微透镜框架眼镜还是离焦软性隐形眼镜,都是借助周边的近视性离焦成像,依照眼球是“向像而生”的理论设计。根据不同的品牌和佩戴方式,又有少许不同。
现有的光学防控产品的视网膜成像模型大概就上面几种,相信专业的小伙伴们可以把现有的离焦产品正确的归类于上述类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更高的离焦量、更加靠近中心区域的离焦位置可能会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也有人借此提出了“离焦体积”的概念。
那讲到这里,我们再换个角度,看一下什么是视觉质量?
任何一个光学系统都无法完美,理论上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形成一个焦点的情况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点”没有面积,再精美的透镜也无法达到聚焦成“点”,那如何来界定偏差呢?
平行光线的完美传播会形成一个“平面”,点光源的完美传播会形成一个“球面”,但是如果经过一个不那么完美的透镜,这个波面就会变的有瑕疵,形成了不规则的波面。
而这种不规则的波面与理想波面的差异(这部分面积或者体积)就是像差。
像差与视觉质量
了解了刚才的周边离焦,再看这个像差,两者好像有些共同之处?不错,周边离焦就是一种“像差”的表现,其实离焦是个专有名词,本身就属于像差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脱焦”,也就是焦点没对上。我们说的近视性周边离焦,就是周边成像在视网膜前面,也是一种脱焦,所以一定会有模糊的感知,离焦量越大,视觉质量的影响越大,但近视防控的效果可能就会越好,两者此消彼长更像一种“零和博弈”。
相信未来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离焦设计,比如景深延长技术(EDOF)、光剑设计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归会把进入眼内的光线分流一部分形成离焦,而落在视网膜上聚焦的光线减少,会让视线亮度下降,周边杂乱光会有眩光、叠影、光晕等现象,这是从理论上就没有办法消除的,只能通过更多带有“欺骗性”的设计绕过大脑认知,尽量让主观感受的差异减少。
目前的理论体系认为周边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近视性离焦是对控制近视有利,但据不可靠消息称,国内尚未公开的小样本研究显示,远视性离焦好像也有类似作用,如果这个信息属实,那近视性离焦还是远视性离焦已经不是重要,重要的是“离焦”,而离焦可以再引申为“模糊”,那就印证了国内另外一款产品:
中心留一个透明矫正区,周边全部用点扩散技术人为散射光线使之脱焦不能成像,降低视网膜成像对比度,这就是新的近视防控对比度理论,据此研发的产品也被证明了有效性。
经过以上梳理,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规律,要想近视防控有效果,就需要降低视网膜周边成像质量,而这个规律也和很多已有的现象吻合:ok镜偏位会出现叠影、眩光甚至视力下降,但控制效果反而更好,离焦软镜无论Misight还是安视美、蝶适、视界,戴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感,大瞳孔的孩子对近视离焦产品的效果更明显,但也更容易产生视觉困扰……
想通了这些,就不需要再畏缩迟疑,光学离焦产品从理论上就很难和视觉质量兼得,叠影、眩光、视觉泳动、对比度下降这都在计划内,这些都不是事儿,让我们自信起来,孩子有感觉异常那就对了,说明防控正在起效,吃药会苦,打针会痛,每种治疗都有代价。这种视觉质量的下降带给不同个体的主观感受可能不同,也和每种产品的“欺骗性”设计有关,但理论上说,离焦防控的效果有多好,就看视觉质量降多少。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